四川田鼠

Volemys millicens   Thomas
   

  50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腭骨后缘有骨桥。个体比克氏田鼠(Microtus clarkei)小,尾巴比克氏田鼠短,毛色比克氏田鼠深。克氏田鼠体长117(107—125)mm,后足长22(21—23)mm,颅全长29.4(28.6—30.O)mm;四川田鼠体长110(102—115)mm,后足长20(18—22)mm,颅全长26.2(25.0—27.8)mm。克氏田鼠尾长61(55—67)mm,占体长52%;四川田鼠尾长48(45—52)mm,占体长44%。克氏田鼠毛色暗棕褐色,比较鲜艳;四川田鼠毛色灰栗色。
克氏田鼠头骨棱角鲜明,眶上嵴汇合在眶间区;四川田鼠头骨棱角不太明显,眶间区宽而平,侧面观眶间洼陷。克氏田鼠第2上臼齿后内附角小;四川田鼠第2上臼齿后可内附角大。克氏田鼠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5个封闭三角形,顶端有1个跳棋子状写的顶齿环;四川田鼠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封闭三角形,最上的三角形不封闭,与顶部三叶状的顶齿环相连接。第2下臼齿前后横齿环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。第1和第2三角形(倒数)封闭,第3和第4三角形连通。这是四川田鼠稳定特征。
四川田鼠与克氏田鼠均是中国西南部地区两种尾巴长的田鼠。通过对比,此二种鼠类若依尾巴长与其他田鼠能区分后,以上特征足以鉴别出四川田鼠。

形态
外形:在田鼠属中个体为中等大小,尾巴相对较长,模式标本(B. M. No. 11. 9. 8.105,成雄体,采自四川汶川)尾长占体长59%,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西藏察隅的标本尾长平均44%(39%—50%)。毛长,细软而蓬松。耳朵短,耳长15(14—16)mm,耳尖稍露于毛被之外。后足短,后足长为20(18—22)mm,后足蹠垫6个,前足掌垫5个。乳头8个,胸部2对,腹部2对。
毛色:头顶及脊背灰栗色或灰褐以。两颊及体侧毛色稍淡,由灰褐色向烟灰色的腹毛过渡,腹毛烟灰色。耳背灰褐。前后脚背面灰白色。尾二色明显,尾背面灰褐色,底面白色。
头骨:没有明显的嵴和棱角。眶间区光滑,没有眶间嵴隆起。颧宽稍大于颅全长之半,占颅全长的57%。颅室扁,顶部呈椭圆形。腭桥虽为Microtus 型,但两侧窝极浅,听泡正常。
牙齿:基本属于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齿型。第1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内外侧均有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内外侧均有3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2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。个体变异很大,模式标本此两个三角形是不封闭的,彼此连通;但西藏察隅的6号标本中,有3号此两三角形是不封闭的,占50%;另外3号两个三角形是封闭的,彼此不通联。此牙齿的末端有Y字形的齿环,这种齿型颇似田鼠属毛脚田鼠亚属(La-siopodomys)。此牙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3个突角。第1下臼齿后横环前面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,第5个三角形(最上面的三角形)不封闭,与顶端跳棋子状的齿环联通;然而,也有例外,个别的个体第5个三角形也封闭。此臼齿外侧形成4个突角,内侧形成5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,其中第1和第2个三角形封闭,而第3和第4三角形彼此联通。此臼齿内外侧各有3个突角。第3和第4三角形彼此联通的特征十分稳定,就中国已发现的田鼠种类而言,此项特征可作为此鼠的鉴别特征。第3下臼齿由长短不一的3个横齿环摞列组成。最上面的横齿环有后外突角,与田鼠亚属的种类相同;与毛脚田鼠亚属种类有异,后者最上面横齿环没有外突角。沟牙田鼠也如此。
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项目西藏察隅标本
n=6
四川汶川模式标本
(B. M. 11. 9. 8. 105)(Thomas,1911)
体重33(25—38)
体长110(102—115)90
尾长48(45—52)53
后足长20(18—22)18.5
耳长15(14—16)14
尾长/体长44%59%

头骨:
项目西藏察隅标本
n=6
四川汶川模式标本
(B. M. 11. 9. 8. 105)(Thomas,1911)
颅全长26.2(25.0—27.8)24.6
腭长14.6(13.8—15.6)12.5
齿隙长7.9(7.5—8.5)
颧宽14.9(14.1—15.8)14.2
眶间宽4.2(3.9—4.7)4.2
后头宽11.9(11.0—12.5)11.5
听泡长8.1(7.5—8.6)9.0
上颊齿列长6.0(5.8—6.3)5.6
下颊齿列长6.2(5.8—6.5)
颅基长26.4(25.0—27.8)24.3
鼻骨长8.2(7.6—8.5)6.7

生物学

栖息在青藏高原高山针阔混交林中,常绿阔叶林,针叶林及山地灌丛草甸地带。活动多在灌丛及石砾堆处,常在阳坡,也至林线以上(冯祚建等,1986)。

国内分布

西藏,云南,四川

分类讨论

四川田鼠与克氏田鼠有较多的相似性,如二者尾均长,接近或超过体长之半;第2上臼齿均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后内附角;骨桥两侧的后腭窝均相当浅;在分布上也彼此毗邻。因此,某些分类学家,如 Allen,G. M.(1940),认为此二种田鼠有较近的亲缘。然而,它们彼此也有突出的差异,如四川田鼠第2下臼齿最上面的两个三角形不封闭,彼此通联。克氏田鼠绝大多数个体此两个三角形均封闭,所研究的13号标本中仅有1号此两三角形彼此通联。作为四川田鼠来说,这个特征是相当稳定的。第1下臼齿最上面的三角形绝大多数是不封闭的,与顶部跳棋子状的齿环通联,极少数例外,而克氏田鼠此5个三角形均是封闭的。前横齿环后面的3个三角形,绝大多数个体均是封闭的,末端为C字齿环。只有极个别的个体第3个三角形不封闭,与末端齿环联通,末端齿环变为Y字形。
从综合指标来看,这两种田鼠仅有小同,却有大异,而且这些差异均反映在牙齿的构造上,因此四川田鼠应作为独立种。
由于所采的标本,尚无法探讨亚种问题。然而,西藏察隅所采的标本尾长明显短于四川汶川(威州)的模式标本,而二者产地远隔经度6°以上,察隅的四川田鼠是否是个新亚种,尚有待大量采集标本进行研究。